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 政府信息公开 > 池州一中 > 劳动教育
索引号: 123418004864857562/202309-00008 组配分类: 劳动教育
发布机构: 池州一中 主题分类: 服务对象
标题: 池州市第一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文号:
成文日期: 发布日期: 2023-09-18
废止日期:
池州市第一中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3-09-18 15:53 来源:池州一中 浏览次数: 字体:[ ]

为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全面落实《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高中教育全过程,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基本原则

1.把握育人导向。坚持党的领导,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着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把准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2.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提升育人实效性。

3.体现时代特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

4.强化综合实施。加强与社会联系,拓宽劳动教育途径,整合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力量。实现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协同育人格局。

三、目标要求

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和生产劳动,理解劳动创造价值,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指导学生:(1)持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固化良好劳动习惯;(2)选择服务性岗位,经历真实的岗位工作过程,获得真切的职业体验,培养职业兴趣;积极参加大型赛事、社区建设、环境保护等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3)统筹劳动教育与通用技术课程相关内容,从工业、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项目中,自主选择1—2项生产劳动,经历完整的实践过程,提高创意物化能力,养成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品质,增强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

四、落实举措

(一)加强劳动教育课程建设

1.调整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国家劳动教育课程设置要求,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将技术(含信息技术、通用技术)课程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劳动教育的重要渠道,开足开好。统筹好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社会实践等相关课程,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程,确保每周至少有1节劳动教育课程。

2.强化学科有机融合。要充分结合相关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学科教学应强化知识的实际应用,将社会生活中真实的问题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3.完善实践类选修课程。学校结合当地产业和学生需求,开发丰富的职业技能类选修课程。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加强校内劳动活动开展

学校每周组织开展卫生打扫、垃圾分类、校园绿化、环境美化、图书整理等校内集体劳动。大力开展与劳动实践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进行手工制作、木工制作、电器维修、班务整理、室内装饰、勤工俭学等实践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会、手工劳技展演,提高学生劳动意识。自觉将劳动实践教育活动与相关劳动文化相结合,与二十四节气等中国传统劳动所包含的人生智慧相结合,提升劳动实践教育的文化内涵。学校每周安排不少于1小时的校内劳动时间。

(三)加强校园劳动文化建设

把劳动教育纳入“家长学校”指导内容,引导家长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结合植树节、学雷锋纪念日、五一劳动节、农民丰收节、志愿者日等等,开展丰富多彩的劳动主题教育。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等新时代先进人物进校园活动,举办劳动文化讲堂,培育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校园文化。学校结合寒暑假学生实践活动,安排劳动教育内容。

(四)加强校外劳动实践体验

学校结合居敬持志“大思政课”体系建设,不定时安排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充分利用共建的“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以及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教育、班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加强城乡学生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动,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岗位实践等,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要。积极推进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或模拟情境中见习、实习,体认职业角色,让学生获得对职业生活的真切理解,发现自己的专长,培养职业兴趣,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人生志向,提升生涯规划能力。

五、保障机制

(一)加强统筹协调。加强校内统筹,既要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也要发挥共青团、学生会的作用。加强校外协调,积极借助家庭、社会的力量,共同关心支持劳动实践教育。

(二)加强师资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实践教育教师队伍,广开渠道,开门办学,聘请能工巧匠、专业技术人员及在劳动实践教育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家长担任兼职教师。

(三)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设校内劳动教育场所和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加强学校劳动教育设施标准化建设,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器材、耗材补充机制。学校按照规定统筹安排公用经费等资金开展劳动教育。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

(四)加强资源开发。确认一批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实践场所。学校充分利用教室操场、食堂宿舍、场馆中心和绿化美化等资源,建设校内劳动实践场所。